它是横板接近失传的技术,未来还会有人用吗?-乒乓国球汇
随着世界上横板运动员的逐渐增多,横板的各项技术体系也都越来越完善。然而有一项技术,在早期被广泛使用,近些年却接近失传,只有马龙这样的顶级运动员偶尔使用,作为节奏的变化,这项技术就是——反手挑打。
在拧拉技术诞生以前,大家普遍对反手位的短球没有特别好的、通用的进攻方式,如果想要进攻反手位的短球,反手挑打技术几乎可以说一种必然的选择。孔令辉、王励勤、佩尔森等人,都有较多使用这项技术的经历。
挑打本身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技术,尤其是对于手腕并不很灵活的横板而言。想要练就一手流畅的横板正手挑打,已经实属不易,而想要训练反手挑打更是难上加难。
首先,反手挑打需要对来球有精准的预判。当对方的回摆球来到反手位时,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出这个球的长短,是否出台或者半出台,是否有冒高的嫌疑,以及旋转的强弱等等。如果对方的来球质量不算特别高,不出台且微微冒高,我们就可以使用反手挑打进行进攻。
反手挑打同样需要瞄准球的高点,通过准确的上步,将身体的重心移动到台内,并将球拍引拍的位置放在比球更低一点的高度上。重心移动的到位是这一步的关键,也需要我们准确的预判。
在击球一瞬间,我们要快速做一个小幅度的反手拨球动作,将力量集中在拍子上,向前击打出去。整个过程中,上步和重心的移动和拧拉都是类似的,区别在于击球时,拧拉有更多的摩擦,很多时候是侧向的摩擦,而挑打更多的是偏正面的撞击。
相比于拧拉,反手挑打的好处在于突然性强,速度更快,突然性强。
但反手挑打缺点却显得更多一些,例如制造弧线能力较差,稳定性相对于拧拉更低,通用性较差,如果对方回球质量高则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挑打。这样看来,这项技术逐渐被拧拉替代,也是有原因的。如果只能训练一项技术,我们肯定更倾向于更通用、更稳定、更好练习,还能够制造“香蕉球”的拧拉技术。
然而,有缺陷不代表这项技术没有存在的意义。事实上,以马龙为代表的“战术大师”为我们展现了反手挑打技术在乒乓球技术发展新阶段的使用方法——配合拧拉使用,增加突然性和节奏变化,让对手更难适应。这也给我们业余爱好者们指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。
作为业余爱好者,反手挑打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进攻反手位来球的一种手段。业余比赛中,对手回球冒高是更加常见的现象,也就更有挑打的“生存土壤”。在现有的拧拉技术的基础上,多学习一种技术,增加一种变化,可以让我们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备,比赛中拥有更多的战术和套路。